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需求尚待培育,运营亟需提升,盈利模式仍未明
 
4月12日-15日,被业内誉为“楼市第一展”的北京春季房地产展览会拉开了帷幕。随着楼市调控的加剧,今年北京、环京楼市的参展项目数量相比以往明显锐减,而外地旅游以及健康养老类楼盘项目则成为了主流。养老地产再次成为今年房展会的热点主题,不仅展台面积大,甚至出现来自山东、云南、海南、广西的健康养老地产项目互打擂台竞客的场面。
 
确实,近年国内养老需求日渐增长,各大开发商纷纷介入养老地产领域。根据亿韩智库的报告,目前全国有80多家地产企业开始涉足养老,百强企业中有23家已经列席其中。
 
国内地产商对“养老地产”概念的畅想始于2011年,但绝大部分地产商的“养老地产”项目沦为以养老概念圈地卖房;而随着中国地不动产市场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时代,坐等资产增值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,如何依靠运营能力,盘活存量资产,是包括养老地产在内的不动产市场的大课题。
 
就模式上来讲,国内主要有销售、租赁、租售并举和会员制四大模式。国内养老地产尚处于初级阶段,养老服务市场环境尚不成熟,房企打造的养老地产项目更多的是植入适老化硬件设施,而后期运营服务对于地产企业是一个全新的课题。
 
契机:人口老龄化,养老结构转变,国家政策扶持
 
国家统计局数据最新公布的《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显示,截至2017年末,中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有2.41亿人,占总人口17.3%;65 周岁及以上年龄人口 1.58亿人,在总人口中占比 11.4%。这两项数字均比2016年进一步提高。
 
国际上通常看法是,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%,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%,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,而达到14%则为深度老龄化,达到20%为超级老龄化。也就是说,中国正处于从老龄化社会向深度老龄化社会过渡阶段。
 
 “银发经济”驱动了巨大的产业需求。目前新型中高端养老社区的认知度和需求大幅提升。胡润《2016中国高净值人群白皮书》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用的参考,中国2016年资产千万以上的人口达134万人,按照高净值人群家庭平均赡养3位老人,10%参与机构及社区养老来测算,目前有40.2万张床位需求。其中,在未来养老方式的规划上, 57%的人群认为纯居家式养老是首选,28%的人愿意选择中高端养老社区,社区养老以8%排名第三。而胡润《2017年中国高净值人群医养白皮书》的调查中,表示“肯定会入住”中高端养老社区的比例进一步提升。而分区域来看,北京和上海的主力高净值人群父母选择“中高端养老社区”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城市。
 
 
面对中国社会的养老压力,2016年10月民政部发布《关于支持整合改造闲置社会资源发展养老服务的通知》,2016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全国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》,再到2017年3月国务院引发《“十三五”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》,均凸显出政府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市场的态度。
 
养老地产的商机何在?
 
目前,已经涉及养老地产研究和实践的开发企业有万科、保利、远洋地产、绿城集团、金地集团、复星集团、花样年地产、世联行等等。品牌开发商涉足养老地产领域,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传统业务基础上做新的拓展。地产行业已从增量时代逐渐进入到存量时代,从开发时代到运营时代,养老地产已成为开发商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。
 
养老地产的商业模式,主要有四种:销售、租赁、租售并举和会员制。
 
销售模式包括产权销售和使用权销售。销售是最直接的,回报率接近于普通商品房销售。但如果开发商不介入后期的养老服务,配套设施、后期服务跟不上,则多半项目不成功。
 
租售并举在中央的号召下,俨然成为了一种主流。这一模式是指开发企业设置一定的租售比,一般销售60%-70%的房源,持有30%-40%房源用于运营。该模式既能通过销售物业来有效缓解开发商的资金压力,又能确保消费者能享受到后期配套服务。但自持部分对服务和管理水平有较高的管理要求。
 
而在会员制模式下,消费者在入住养老社区时,需一次性缴纳一笔略低于所居住住宅销售价值的会员费,此后根据所享受的各类养老服务缴纳相应服务费用。会员制模能在较短时间内收回部分投资资金,减轻了企业的资金压力。但是,在实际操作中, 会员资格如何转让,目前法律丙没有清晰界定,以及消费者的接受程度仍旧有待期盼。
 
挑战当头:运营经验和盈利模式
 
相比开发的快周转、高收益,养老地产这种存量盘活运营的逻辑在于获取长期稳健的经验收入。以往开发商进入这一领域,还可以寄希望于物业自身的升值,但是在目前严格调控下,房企要转变思路,并不容易。
 
养老产业的核心,已经不是地产商如何开发挣钱,而是养老服务和运营本身。养老项目硬件设施的配套可以立竿见影,但养老地产的运营和服务是一项长期的、昂贵的投入;这方面具有运营经验的人才急缺。
 
与此同时,养老地产的投、融、管、退的基金模式并不乐观。拿“投”来举例,在发达国家,养老地产的主流投资商是REITs(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)。REITs(real estate investment trusts),是一种通常采取公司或信托的组织形式,以发行股份或受益凭证的方式汇集投资人的资金,由专门的基金托管机构进行托管,由专门投资机构进行房地产投资经营管理,并将投资综合收益按比例分配给投资者,且通常享受税收优惠的信托基金。
相比国外,REITs在中国只是刚刚萌发,大陆第一只私募类REITs产品发行迄今也不过三年多的时间。
 
政策引导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产业发展中几乎都有决定性的作用,相比REITs在新加坡起步时,新加坡政府设置总协调人主导,财政部、税务部等部门参与的情况,中国版的REITs,涉及的诸多政府单位多方协调机制还没有建立。
 
因此,在中国现有的养老福利制度及相关REITS法规,使得美国、日本及澳洲的养老地产REITS模式,在中国至少在可预见的未来恐怕无法实现。欧美国家有国家大量补贴的养老退休金,老百姓在退休后能过充裕的养老生活,所以一般会选择住在养老院或相关养老社区。中国没有这块福利,普通老百姓更多只能自己用自己的积蓄或养老金去养老。
 
而市场上的养老地产项目,无论是出售还是出租的养老设施,它的价格都相对偏高。建设的档次和价格都偏高。只能满足极少部分收入比较高的偏富裕中老年人这种需求。中国的养老地产REITS,只能针对高端市场针对富裕人群,做不到欧美那种大面积平价养老社区。
 
在笔者看来,中国的养老地产还处于找寻盈利商业模式的阶段,主要还是依赖周边衍生服务产品来盈利,仅靠地产本身产生稳定现金流来满足REITS要求,恐怕无法做到。除非有政府大量补贴或是聚焦特定群体的高端养老市场,否则最多只能与有担保资质的债式“类REIT”沾上边,与国外真正的股权“REITS”还相差甚远。
 
不过,就像渡边淳一在描述老人生活的随笔集《优雅地老去》中所写的:“就像追赶夕阳的少年一样,明知不可能追上,但是少年奔跑的身姿是美丽的。同时,少年也正是被自己追赶落日的信念所感动,所以才去追赶的。”中国人对 “老吾老以及人之老”的追求是植入传统文化中的。 “让我们优雅地老去”这句话,在现代中国不是一个梦想,在地产行业商业模式的创新下,它依然值得我们去期待追逐。
 
 
话题:



0

推荐

戴俊凯

戴俊凯

6篇文章 5年前更新

在金融、投资及基金管理领域拥有20多年经验,目前任景城置业CEO。 曾在多家大型金融集团担任高级管理职务,包括太盟投资集团和欧洲音乐集团。 在就任中锐地产国际集团首席财务官之际,主导完成了其整个上市过程,同时还是公司旗下地产基金的共同创始人,该基金管理规模超过1亿美元;主导完成了中星石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首次公开发行(IPO)过程,并实现其于2007年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。 职业生涯始于普华永道事务所,持有注册会计师执照同时也是澳洲-新西兰金融服务业协会的高级会员。

文章
  • 个人分类
全部文章 6篇
  • 文章归档
2018年 6篇